第(1/3)页
最终篇章会分为两卷,但主要内容只有一卷,余下内容算是尾声,篇幅很短,也即是说,本书即将迎来完结。
当然,各位看官应该早已发现,本卷后半部分,基本就是在给每个人物的结局埋下伏笔,所以终篇来得倒也不算突兀。
这一卷写得磕磕绊绊,尤其是在“沪上篇”以后,连载经常断断续续,骨折伤情只是客观原因,真正的主因在于,我需要重新梳理一遍现有的人物和线索,查缺补漏,同时便于读者加深印象。
比方说,江连横前往沈家店时,特地点了袁新法随行。
有读者以为,老袁恐怕要遭遇不测,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戏份,提他的原因很简单:我怕读者把他忘了。
同理,顾川送的月饼,也是出于这种考量,而非毫无意义的随性而为。
毕竟,读者不只是看我这一本书,而且我更新速度也不快,有所淡忘,实属人之常情。
无论读者是否相信,我写的每个桥段,大多都是意有所指,只不过书还没写完,有些彩蛋不方便现在揭晓罢了。
.
沪上篇章是我心里的郁结,本不应再提,却又不得不提。
总体而言,那是个相当失败的篇幅,但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我对沪上缺乏了解,而是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,严重妨碍了我的发挥,同时破坏了本书的整体基调。
这本书的整体基调在于:主要人物全是虚构,同时又与真实人物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。
若即若离,似真似幻。
但在沪上篇章中,主角团和真实人物离得太近,那种如纱影事的氛围被破坏了,从而引发严重的出离感、怪异感。
这才是症结所在,其他的都不算是很严重的问题。
同为沪上,北洋时期与国府时期的差别很大。
比方说,舞女这个职业最早也要在二十年代末才出现,三四十年代才兴起,所以崔映贞的角色严格意义上并不成立。
假如让我现在重写,我会将反派完全虚构,并将李五爷的戏份让渡给三大亨,这样才能维持整体基调,而且也便于发挥。
但在连载过程中,往往容易出现头脑发热的情况。
我虽然有大纲,但大纲不等于剧情,真写起来,一步错,步步错,意识到出现问题时,也已经来不及推翻改写了。
正因为有了“沪上篇”的教训,所以本卷后半段写得格外谨慎,既让角色融入历史,又尽力避免产生太多瓜葛。
赵正北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此,江连横拿到叛军情报的过程也是如此。
张大诗人到底是怎么擒获高、卢二人的,真相已不可考,但的确有零星的史料声称,是一个姓乌的营长供出的情报。
本卷末段,所有主要人物的结局都已铺垫完成,以后不会再有伏笔了。
我可以保证,所有结局都能在前文找到对应。
如果没找到,那就再找找。
尤其是核心主角团的结局,都已在“阴魂阵”和“猜灯谜”中有所交代,大家都看得出来。
第(1/3)页